芡实是秋末冬初采收水生草本植物芡的成熟果实,除去果皮、种壳后收集的种仁。《神农本草经》将其列于上品:“性味甘平,主湿痹,腰脊膝痛,补中,除暴疾,益精气,强志,令耳目聪明。久服轻身不饥,耐老神仙。”
芡属睡莲科植物,它宽大的叶子形似荷叶(莲叶),不过荷叶是挺立在水中,而芡的叶子是平铺在水面。芡的果实酷似鸡头、鸟嘴,故而芡实又称鸡头米。
《本草图经》:“芡,花下结实,其形类鸡头,故以名之。”
《本草纲目》:“芡茎三月生叶贴水,大于荷叶,皱文如縠,蹙衄如沸,面青背紫,茎、叶皆有刺。其茎长至丈余,中亦有孔、有丝,嫩者剥皮可食。五六月生紫花,花开向日结苞,外有青刺,如猬刺及栗球之形。花在苞顶,亦如鸡喙及猬喙。剥开内有斑驳软肉裹子,累累如珠玑。壳内白米,状如鱼目。深秋老时,泽农广收,烂取芡子,藏至囷石,以备歉荒。其根状如三棱,煮食如芋。”
芡实分北芡和南芡,鸡头果上有刺种俗称北芡或刺芡,无刺种俗称南芡或苏芡。北芡主产我国洪泽湖地区,南芡主产江苏太湖地区。
芡实以其健脾养胃,益肾固精的出色作用,享有“水中人参”的美誉。中医典籍《千金方》中云其:“婴儿食之不老,老人食之延年”“补而不峻”“防燥不腻”。北宋大文豪苏东坡喜食芡实,《东坡养生集》中记载苏东坡日啖芡实10余颗,粒粒缓嚼至津液满口,方徐徐咽下。苏东坡感言“食芡者,能使华液通流,转相挹注”,可见芡实“水中人参”美誉名副其实。
芡实甘补涩敛,性平少偏,入脾、肾经,药力平和。能补脾兼祛湿,益肾兼固精,有补而不腻、涩而不留湿之长,主治脾虚久泻及肾虚下元不固诸证。
若治肾虚不固之腰膝酸软,遗精滑精,遗尿尿频者,常与金樱子相须为用,如水陆二仙丹。
若治脾虚湿盛,久泻不止者,常与白术、茯苓、扁豆等药配伍。
若治脾肾两虚之白浊、带下,常与党参、白术、山药等药同用。
若治湿热带下,则与清热利湿之黄柏、车前子等同用效佳,如易黄汤。
注意事项
芡实有较强的收敛作用,大小便不利者、产后妇女等不宜食用。外感前后者慎用。
芡实难以煮烂、消化,消化不良者不宜食用。
芡实属于高淀粉食物,容易升高血糖,糖尿病患者不宜食用。
年老体弱者、婴儿不宜食用,孕妇慎用。
供稿:药学部 王丽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