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阅读:8月17日,解放军总医院(北京301医院)母义明教授团队联合诺和诺德及美年健康研究院在 Diabetes, Obesity and Metabolis 期刊上发表了题为:《中国肥胖患病率及相关并发症:1580万成年人的横断面真实世界研究》的研究论文,绘制出了一幅数字版的“中国肥胖地图”。数据显示,山东省超重人群37.1%,肥胖人群19.7%,成为“多肉榜”上排名第二的省份。肥胖对健康的负面影响众所周知,科学减重是摆在肥胖者面前的问题,那怎样才算肥胖?如何科学减重?就此,记者采访了德州市中医院内分泌科的专家。
男性肥胖者更多
报告数据显示,全国范围内从肥胖的“性别差异”来看,超重和肥胖在男性中比女性更普遍,超重男性占比41.1,女性占比 27.7%,肥胖男性占比18.2%,女性占比9.4%。
“男性肥胖者更多,主要是由几个主要原因造成。”德州市中医院内分泌一科主任刘昊雯分析说,一是长期过高的压力和不良情绪,易导致内分泌激素分泌紊乱,主要是应激激素-肾上腺糖皮质激素(既公众通常所指的激素)分泌增多,起到对抗胰岛素作用,增加腹部脂肪堆积,引起以“将军肚”为特征的腹型肥胖。二是男性更常出现喝酒和过多进食等不良生活方式。长期饮酒的人会不自觉的大量进食食物作为下酒菜,而下酒菜一般是高热量、高脂肪、高油、高盐的食物,长此以往,身体热量摄入过剩,从而导致肥胖。除过量进食外,酒精进入人体后,对肝脏和肠胃黏膜产生刺激,抑制脂肪的代谢,阻碍消化系统运转,也会促进肥胖形成。三是男性普遍不注重身材管理。大部分男性在婚后,饮食情况得到改善,而随着工作的忙碌,运动量逐年下降,身材逐渐发福。
不良饮食结构是肥胖“罪魁祸首”
从现代医学的角度来说,胖不仅不是福,还是百病之源。那么究竟多少斤才算肥胖呢?刘昊雯建议,主要是依照以下三个指标进行判断:标准体重、BMI指数和腰臀比。
标准体重的计算方法,男性是身高(厘米)减去100,然后乘以0.9,女性在此基础上减2.5kg,如果超出这个计算数值的百分之十话,就需要减肥了。BMI指数的计算方法为体重(千克)除以身高(米)的平方,正常范围为18.5至24.99。如果结果为25至28,则意味着体重过重;28至32则意味着肥胖;高于32则表示严重肥胖。而腰臀比是用腰围(厘米)除以臀围(厘米),如果男性>0.9,女性>0.8,可能预示隐性肥胖,内脏脂肪超标,也是需要减肥的。
“根据这次发布的报告数据按地区而言,北方超重、肥胖的比例普遍高宇南方,其中超重比例前三名的省份为内蒙古(37.1%)、山东(37.1%)和河北(36.6%)。”刘昊雯分析,除了受遗传因素、气候环境等因素的影响,最重要的是饮食习惯的差异。”刘昊雯分析说,以山东人为例,饮食通常以面食为主,新鲜蔬果较少,且重油重盐是大众家庭喜爱的口味,这种不健康的饮食结构是导致山东省位列全国超重省份排行榜第二名的重要原因之一。
肥胖成慢性病之一,应科学控制体重
“作为发病率越来越高的慢性非传染性疾病,肥胖症的危害是很大的,包括加速肝脏老化、损害免疫系统等方式加速人体衰老。”刘昊雯表示,肥胖拥有很多不确定危险因素,会导致诸多健康问题,包括引起糖尿病、心脏病、高血压、中风、痛风和各类癌症的发生。
公众要用科学的态度正确对待肥胖问题,认识肥胖是一种慢性疾病,需要积极干预。刘昊雯提示,控制饮食、增加运动、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是减肥的关键。
那么,科学控制体重,预防肥胖的发生,人们具体应该做些什么呢?刘昊雯坦言,首先应适当控制每天摄入的热量。临床中对于健康的成年男性,每天可以摄入2400至3200千卡的热量,而对于女性可以摄入2100至2700千卡的热量。如果想要减重,可以每天比平时减少400千卡的热量摄入。“400千卡大概是个什么概念呢?大约是2至3根香蕉、两小碗米饭或者两口红烧肉。”刘昊雯举例说,每天少吃两口肥肉,就能节省400千卡的热量,让身体产生一定的热量缺口,促进体脂率下降,降低复胖几率。“但是控制热量摄入并非断食或者不吃主食。”刘昊雯特别提醒,曾经网络上流行的所谓“断碳”“生酮”等减肥方法,其中盲目减少碳水化合物摄入的做法对身体伤害极大,会出现饥饿性酮症酸中毒现象,引起低血糖、内分泌失调等。
其次应增加运动量,延长运动时间。刘昊雯表示,很多超重、肥胖人群都有久坐不动的坏习惯,因此身体的代谢也会大幅度下降,导致体质也会直线下降,而加强运动锻炼不仅可以提高身体消耗能量,还可以促进身体燃烧脂肪,保持旺盛的体能。刘昊雯建议,运动最好循序渐进,可以从低强度的运动开始,例如健步行、单车骑行等运动,每天1小时就可以消耗300至400千卡的热量。坚持一段时间后,觉得自己的体能和耐力得到明显提升后,可改为慢跑、有氧操,甚至还可以加入力量训练,提升身体代谢水平。
专家简介
刘昊雯 内分泌一科副主任医师,硕士,山东省中医药学会内经专业委员会委员,德州市中医药学会中西医结合内分泌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专业特长:擅长中西医结合治疗糖尿病及其急、慢性并发症、甲状腺疾病、高脂血症、痛风、肥胖症等疾病。
坐诊时间:西院区名医堂星期二上午 5诊室;东院区二楼内分泌门诊星期三、星期六上午;东院区一楼治未病科门诊星期一上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