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州市中医院中医儿科主任刘世超,2007年毕业于山东中医药大学中医专业,同年进入德州市中医院工作至今,从事中医儿科临床工作,是首批国家级中医儿科紧缺人才。
采访中,刘世超和记者分享了他曾经治疗过的一对双胞胎姐妹(化名:左左和右右)。当时这对双胞胎姐妹8岁,出现连续咳嗽三天、不发热、不咳痰等症状,且口服抗生素治疗效果不明显,其父母带着孩子来到德州市中医院中医儿科。
刘世超为患儿诊断时发现,左左的舌质较红,舌苔少,咳嗽伴有口渴、咽干、嗓子痒;右右舌质红、但舌苔薄黄、咳嗽伴有咽部疼痛。“从中医角度来讲,虽然两个孩子都咳嗽,发病时间也一样,但是从症状上来辨别,左左属于阴虚咳嗽,右右属于外感咳嗽中的风热咳嗽。”刘世超说。
他经过与患儿家长沟通得知,左左平日里容易手足出汗,而右右就没有这样的症状。最终,根据两个患儿的症状不同,刘世超给左左诊断为阴虚咳嗽,处方以沙参麦冬汤加减;给右右诊断为风热咳嗽,处方以桑菊饮加减。四天后,两名患儿来医院复诊,两人咳嗽症状均消失,左左仍觉咽痒,继续使用阴虚型中药穴位贴敷肺腧肾腧;右右没有明显不适,痊愈停药。两周后再次复查,左左的手足心热情况明显好转。
刘世超说,中医素来把儿科称作“哑科”,小孩无法自己说明病情,作为医生,必须细心观察,才能为患儿提供更准确的治疗。“中医看病,看的是生病的人。同样的症状,有不同的病因,对待每一位患儿都要付出200%的精力才能发现同样症状下的不同病因。”这是他常对年轻医生嘱咐的一句话。
2020年初新冠肺炎疫情暴发,他积极报名参与医院发热门诊工作,是医院第一批进驻发热门诊值班的医生。在这三年时间里,他奔波于发热门诊和中医儿科门诊之间,经常是在发热门诊下了夜班,又紧接着去中医儿科门诊治疗患儿。
在此期间,他发现很多家长过分依赖输液治疗,这让他意识到推广中医儿科的紧迫性。“其实中医有很多简单、有效、便捷的诊疗方式,比如中药保留灌肠、穴位中药敷贴、小儿推拿、拔罐等,这样的治疗方式不仅孩子不会感到疼痛,而且还可以有效减少静脉使用抗生素、激素的数量。”2023年初,他带领着医院五名中医儿科医生在原来西院区儿科的基础上成立了中医儿科门诊,秉承中医药绿色治疗的原则,成立了儿童生长发育门诊和学习障碍门诊,用好中医药这把金钥匙,打开健康、绿色诊疗的儿童治疗新模式。
“大夫,我儿子已经3天没排便了,有腹痛腹胀的症状,嘴里也一直有臭味,这可怎么办?”前段时间,在市中医院中医儿科门诊,市民孙女士焦急地向刘世超叙述孩子(化名童童)病情。他一边问诊一边为患儿号脉、观察舌苔,“孩子过年期间饮食不规律不均衡,吃了太多油腻的食物和甜食,导致了脾胃功能失调。一方面肠胃里食物运不出去,腐熟化热;另一方面脾对全身水液的调节功能失常,肠道干燥。同时孩子本来就容易出现阴虚,这一热一燥,加重了阴虚的症状,这才出现了便秘、腹胀、盗汗等症状。”刘世超发现患儿脉象细数、舌质红、舌苔燥,还伴有潮热盗汗的症状。因此,他认为患儿是阴虚热结。随后,他为患儿开了滋阴润肠通便的中药汤剂,还将按摩的手法教给孙女士。经过3天的治疗,患儿排便恢复了正常。
在出色完成临床诊疗工作的同时,刘世超还承担着繁重的教学任务。多年来,他立足临床实践教授学生,注重学生的基础素质和实际操作能力,深入浅出、生动形象地将自己的所学毫无保留地传授给实习、见习学生,大胆让他们参与临床实际诊断、诊疗全过程,手把手传授经验,深得广大实习生、见习生的好评。他曾多次被山东中医药大学、滨州医学院评为“优秀临床带教老师”荣誉称号。
转自德州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