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生,我的孩子咳嗽了半年多了,时轻时重的,看了好多家医院,有说肺炎的,有说哮喘的,有说过敏的,还做了支气管镜,消炎药、哮喘药、化痰药吃了好几遍,可总也不见好!而且老是上课咳嗽,老师同学都批评他,现在都有点厌学了!”近日,有名家长带着8岁的孩子成成(化名)来到德州市中医院西院区中医儿科门诊,焦急的向刘世超医生叙述病情。“这两个月孩子吃的西药太多了,听说咱们这用中药治疗,我想给孩子试试中医。”
刘世超仔细观察孩子,发现孩子经常发出清嗓子样的咳嗽,认真的体格检查,咽部、肺部都没有阳性体征。“我给你把把脉吧,看看舌苔。”通过望闻问切,发现了一丝端倪。“孩子舌质红,边尖尤其明显。脉象数实,左关脉弦。”结合孩子临床表现,清嗓子样咳嗽哪是肺系的问题,这是肝热生风引起的抽动啊!
病机找到了,治疗就不是问题了。于是刘世超以羚角钩藤汤加减给成成开了一周的中药,配合疏肝解郁推拿手法。再加上科室自制中药“引热下行散”敷涌泉,引虚热下行,热消风自灭。
开完治疗后,刘世超对家长说:“我能跟孩子老师联系一下吗?肝经疾病,除了用药,情绪也很重要,我跟老师说一说情况,在学校,在家给孩子一个舒缓的情绪环境。”
一周后,患儿家长复诊,高兴地说:“太感谢刘医生了!第三天孩子基本上就不清嗓子了,现在脾气也不那么急躁了。而且原来睡觉来回翻身,现在睡觉也踏实了。老师说上课注意力也集中了。”
孩子经常清嗓子,原因并不简单
常见的有以下5种情况:
1.扁桃体疾病:由于咽部炎症的刺激,孩子的嗓子感觉不舒服,自然就会不自主地清嗓子。对这类孩子,家长可以自行观察孩子的扁桃体有无红肿、脓点等。
2.习惯性饮食过饱:食积的孩子胃火上炎、胃气上逆到咽喉,也容易受到刺激而清嗓子。对这类孩子,家长注意控制一下当晚的饮食,孩子第二天清嗓子的症状就会减轻或消失。
3.食物反流:食管下段的括约肌像个阀门,人进食的时候打开,不进食的时候关闭,如果有些孩子括约肌松弛,胃里的食物、胃液就会反流到食管,甚至到达咽喉,这时,孩子就会清嗓子。如果仔细询问,这类孩子大多伴有咽部异物感、慢性咳嗽、泛酸以及烧心等。
4.鼻后滴漏综合征:有些孩子有鼻部疾病,比如鼻窦炎,鼻腔的分泌物会倒流至鼻后和咽喉部,这时,孩子也容易反复清嗓子。
5.发声性抽动症:由于一组或几组肌肉刻板、重复、短暂地抽动,孩子就会表现出清嗓子的症状。但是家长要注意,抽动症表现为综合症候群,表现症状不单是清嗓子一种,大多还伴有挤眼睛、吸鼻子、耸肩等。
就是一个平常的清嗓子、咳嗽,怎么会与抽动症关联起来呢?其实小儿抽动症临床上较为多见,男孩多于女孩,学龄期儿童较多。临床表现为头面、肢体等部位不自主抽动,比如眨眼睛、吸鼻子、摇头、耸肩、嘴角抽动、频繁清嗓子等等,动作快速重复单一,而且持续很久不能缓解。发声性抽动,多表现为清嗓子、说话停顿、口吃、结巴、干咳、嗓中发出咕噜等鸟鸣音等。
由于发声性抽动多表现为喉部症状,在门诊上常常被误诊为过敏性咳嗽、慢性咽炎。因此如果家长发现孩子总是清嗓子久治不愈,就要考虑到是抽动症的原因,及时检查治疗是关键。
治疗:
抽动治疗以中医为主,首先是通过辨证论治,确立证型:
(1)肝亢风动证:用清肝泻火、熄风镇惊法。
(2)痰火扰神证:用清火涤痍、平肝安神法。
(3)脾虚肝亢证:用扶土抑木、补脾平肝法。
(4)阴虚风动证:用滋水涵木、降火熄风法。
(5)风痰鼓动证:用祛风清痰、从肺论治法。
其次是遣方用药,中药配合小儿推拿,抽动日久者还可以加用耳穴压豆、穴位贴敷、艾灸等外治法增加疗效。
(供稿:中医儿科 刘世超)
专家简介
刘世超
中医儿科主任,主治中医师。毕业于山东中医药大学中医专业,师从德州市儿科名老中医隋鲁英教授,德州市十佳青年医师。现任山东省中医儿科学会委员、德州市中医儿科质控中心副主任、德州市中医药学会委员、德州市小儿呼吸专业委员会委员。擅长运用中医药调理、治疗小儿体虚感冒、咳嗽、厌食、便秘、抽动、盗汗、紫癜等疾病。
坐诊时间: 请关注医院公众号,根据专家坐诊时间预约挂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