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暑,二十四节气之一,是夏季最后一个节气。斗指未,太阳黄经为120°,于公历7月22—24日交节。
“暑”是炎热的意思,大暑,指炎热之极。大暑节气正值“三伏天”里的“中伏”前后,是一年中阳光最猛烈、最炎热的节气,“湿热交蒸”在此时到达顶点,高温酷热,雷暴、台风频繁是大暑气候的主要特征,这个时节多雷阵雨,雨量充沛,高温与多雨时期基本一致,同时阳光猛烈,虽不免有湿热难熬之苦,却十分有利于农作物成长,因此农作物在此期间成长最快。这时节中国大部分地区进入一年中最热的时期,除青藏高原及东北北部外,大部分地区天气炎热,35℃的高温已是司空见惯,经常还会出现40℃的高温天气,全国南北各地温度相差不大。
自古以来,民间有大暑三伏天饮凉茶(伏茶)的习俗;伏茶顾名思义,是三伏天饮的茶,这种中草药煮成的茶水有清凉祛暑的作用。此外,还有烧伏香、晒伏姜等习俗。“大暑”是一年中天气最热、湿气最重的时节,此时节养生保健的重点是防暑和祛湿。
专家简介
曹旺波
德州市中医院第三党支部书记、感染性疾病科主任,兼任德州市中医药学会首届五运六气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华中医药学会治未病分会委员,山东中西医结合学会第三届传染病专业委员会委员,山东中医药学会仲景学说专业委员会委员等。第六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继承人。
曹旺波长期工作在临床一线,擅长诊疗心病、肺病、脾胃病、肿瘤疾病等常见病,尤其在慢性病中医药调理方面有独特造诣。先后发表论文10余篇,参编著作7部,开展科学研究3项,其中一项获2014年度山东中医药科学技术奖三等奖。因工作业绩突出,多次获得医院先进工作者称号。
专家提醒:
防暑祛湿,清淡饮食,舒缓运动
俗话说“热在三伏”,7月23日的大暑节气处在三伏里的“中伏”阶段,这也预示着我们将进入一年中最热的时期,同时也是雷阵雨最多的季节。德州市中医院感染性疾病科主任、中医内科主任医师曹旺波表示,大暑养生既要防暑降温,更要注重祛湿。
在日常饮食上,曹旺波提到,大暑过后气温升高,人体会加速新陈代谢,能量消耗更大,所以在饮食上应保证每天有足够适量的蛋白质摄入,如豆制品、奶制品、鸡、鸭、鱼、肉等。大暑时节高温酷热,除了要多喝水、多吃新鲜果蔬外,还应适当多吃些清热祛湿、益气补脾的食物,如莲子、百合、薏苡仁、冬瓜、绿豆等。“大暑时节,肠胃的消化功能较为薄弱,饮食建议以清淡为主,避免肥腻、辛辣、煎炸食物,日常也可食用一些龟苓膏、西米露、百合粥等,但要注意饮食卫生,饭菜尽量不要隔夜。”曹旺波说。
曹旺波说,中医认为“天人相应”,即我们的身体要适应季节的变化,因此大暑节气后入睡时间可以适当晚些,此时一天的暑热时期已过,晚上较为清凉,容易入睡;起床时间可以适当早些,因为此时昼长夜短,阳气更充分,符合“天人相应”的养生之道。工作要注意劳逸结合,避免烈日暴晒,注意室内降温,并适当补充水分,体质寒凉的人建议以热饮为主,切忌贪凉。
针对有运动习惯的健身达人或中老年人,曹旺波建议运动时间可选在早上或傍晚,运动地点可选择公园、湖边等树荫下阴凉的地方,“此时应选择运动量较小的运动,避免因出汗过多而耗气伤津,并以轻柔舒缓运动种类为主,像太极拳、慢跑、游泳、八段锦等有氧运动都是很好的选择,运动过后适当饮用温开水。”
“大暑天适宜穿着舒适、透气、吸汗性能好的衣服。”曹旺波强调,大暑节气后,人体皮肤汗孔开泄,衣衫宽松易于散热,但要注意勤换勤洗,防止久穿湿衣和刚暴晒过的衣物,以免暑湿之气侵袭肌体。此外,持续的高温天气不仅会带来身体上的不适,还可能出现“情绪中暑”,应戒躁戒怒、遇事学会冷处理。“有心脏病、高血压病史的老年人更要注意情绪,日常可按摩劳宫穴或内关穴,有清心安神,缓解疲劳,改善心脏供血的作用。”
另外曹旺波提到,在中医养生保健中有“冬病夏治”的说法,而大暑是全年温度最高,阳气最盛的时节,所以对于那些每逢冬季便会发作的慢性病,如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支气管哮喘、腹泻、风湿痹证等素体阳虚,痰湿内伏证,此时是最佳治疗时机。
转自德州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