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弘扬“敬佑生命、救死扶伤、甘于奉献、大爱无疆”的崇高精神,树立“德艺双馨”的医护楷模,激励全市广大医务工作者“学典型、赶典型、超典型”,营造全市卫生健康系统团结拼搏、竞相发展的浓厚氛围,根据“健康德州人”活动方案要求,德州市卫生健康委员会开设“你的样子”专栏,宣传百位医护典型事迹,发挥典型示范作用,激发广大医务工作者紧紧围绕全市卫生健康中心工作,崇尚先进、积极向上、争创一流,保障辖区居民健康,助力全市卫生健康事业高质量发展。
近日,德州市中医院康复医学科主任刘希良收到患者张先生送来的一面锦旗,上书“医术精湛 情暖人心”。
今年49岁的张先生两个月前因突发左侧肢体麻木、无力1小时余等症状,紧急送往医院治疗,但出院后仍有左侧肢体活动不利、肌力减退、左手精细运动差、辅助坐位平衡、肌耐力差等症状。为求系统康复治疗,在家人陪伴下,他来到德州市中医院康复医学科门诊就诊,经过系统评估后,刘希良诊断患者为“偏瘫”。
张先生住院后,刘希良为其制定了周密、细致的中西医结合康复治疗方案,即运用中医的醒脑开窍针刺疗法、电针疗法,配合服用中药,并在康复治疗师指导下进行偏瘫肢体综合训练、作业疗法、手功能训练、电动起立床等多种治疗。在刘希良及科室医护人员的精心治疗和悉心护理下,经过一段时间,张先生左侧肢体运动功能较前明显好转,患肢肌肉力量增加,左手精细运动改善,伸展抓握灵活性提高,恢复自主行走。
说起为何从医?刘希良说,他的奶奶过去是村里的“接生婆”,曾以推拿按摩技术为很多产妇减轻了痛苦,这便让他对中医针灸推拿产生了兴趣。“小时候我个子比较矮,体重只有四十五公斤,还时常患病,那时父亲希望我从医。再加上我自身对中医针灸推拿感兴趣,所以长大后学医得到了全家人的支持。”刘希良说。
2009年7月,刘希良硕士毕业后进入嘉兴市中医医院针灸科工作。次年,他又到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进修“醒脑开窍针刺法”。2012年,他回到德州,进入德州市中医院康复医学科。
经过多年的学习与实践,如今刘希良手中的一枚小小银针就可以帮助患者除病祛疾,让患者以较轻的痛苦、较小的代价、较快的速度走上康复之路。前几年,家住德城区的王女士受风寒突发面瘫,心急如焚。刘希良接诊后,为其量身定制了一套涵盖前、中、后三个阶段的治疗方案,并教给病人一套自我康复训练方法。经过艾灸、针灸、中医穴位贴敷等治疗后,王女士的面容逐渐康复。
2021年1月,刘希良被遴选为硕士研究生指导教师,除在高校兼职带研究生,他还收了多名弟子,手把手指导,不遗余力地将中医针灸这门古老而神奇的医术传承下去。在收徒授业的同时,刘希良也在拜师学艺。2018年,他拜山东省名中医药专家、德州市中医院院长杨京慧为师,成为杨京慧学术衣钵的传承人;2021年,在山东泰山科技论坛古针新用疼痛治疗研讨会上,他和德州市中医院的6名同仁一起拜在北京中医药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马淑然门下,学习浮针疗法,并很快将这一技术运用到临床治疗中。
这些年,刘希良先后获得“德州市百佳医师”“山东省优秀中青年干部保健人才”“德州青年名中医”“德州最美科技工作者”“全国中医药创新骨干人才”“德州市劳动模范”等荣誉称号,每一项荣誉的背后,都见证了他的丹心妙手。
来源:德州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