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诜,唐代汝州梁(今河南临汝)人,寄籍平昌(今山东临邑县)。生于武德三年(620年),卒于开元元年(713年)。诜系孟子三十一代孙明曜之子。曾任光禄大夫。因议武则天赐凤麟阁侍郎刘玮之金为药金,出为台州司马(今属浙江),高宗朝擢进士,历官长乐尉,凤阁舍人,春官侍郎,同州刺史。
从长安到台州的任职经历,让孟诜开始冷静地思考长寿与食疗的关系,摒弃炼丹的旧路,重新重视起年轻时老师孙思邈所推崇的食疗养生思想,在食疗方面开辟出一条崭新的路途来。
神龙初致仕居伊阳山治方药,在伊阳山居期间,孟诜融会贯通孙思邈所传授的医术,并在侍童的陪伴下,经常深入山中采集中药。回到家里,借助山泉清洗后,按方炮制,悬壶济世。由于医术不俗,医治病人,疗效显著,孟诜深受当地百姓爱戴。人们看到孟诜年纪那么大了,还有着壮年人的容貌和力气,就向他请教养生的秘诀。每每至此,孟诜都会笑着说:“养性者,善言不可离口,善药不可离手。”
睿宗(710年)召赴京师,诜以年迈体衰辞诏,帝赐羊酒糜粥。诜有古君子之风,名居处曰:“子平里。”开元初卒,寿93岁。
诜少好医药,长于饮食疗法,以《周礼》食医之意引而伸之,撰《食疗本草》。此书原卷被英人所盗,存英国博物馆。唐代王焘撰《外台秘要》,宋代唐慎微撰《经史证类备急本草》,日本人·平安时代宫中医官丹波康赖撰《医心方》,明代李时珍著《本草纲目》等书均引《食疗本草》章节。1907年敦煌莫高窟发现一种唐人抄本残卷,首尾均佚,仅存由石榴至芋26味药,皆系食物性药品。1927年东方学会抄录出版。另撰有《必效方》三卷、《补养方》三卷等,均佚。《食疗本草》不仅是一部内容充实的古代营养学和食物疗法专书,也是很有临床价值的经验方集,是集古代食疗之大成,为我国和世界医学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孟诜也因此被世人誉为食疗鼻祖。
《食疗本草》中记载的食疗方法常被该医院医生效仿学习,并在临床广泛应用,为百姓去除病痛。
郭防整理
转自《德州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