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禹增传承工作室中医诊疗方案
(股骨粗隆间骨折围手术期)
股骨粗隆间骨折,也称转子间骨折,指股骨颈基底到小粗隆下平面区域内的骨折,为关节囊外骨折。最常见于70岁以上的老年人,女性多于男性。 因老年人骨质疏松,跌倒时下肢突然扭转或急剧过度外展或内收,或外力直接冲击大粗隆即可发生骨折。
一 、诊断
(一)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 (ZY/T001.9-94)及全国中医药高等院校教材《中医正骨学》第二版(董福慧,朱云龙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年)。
(1)有外伤史:多见于老年人,即使轻微的外伤,如从床上下地时,髋部扭伤,也可能导致骨折。青壮年者多见于强大暴力损伤,较少见。
(2)患髋疼痛明显,不能站立、行走,甚至不敢活动,肿胀,大粗隆处压痛,典型外旋、短缩畸形,功能障碍。
(3)X线摄片检查可确定骨折类型及移位情况。
2.西医诊断:参照《实用骨科学》第三版(徐银坎、葛宝丰,胥少汀编著,人民军医出版社,2008年)。
(1)多见于老年人,患髋直接或间接暴力外伤史。
(2)外伤后引起髋部剧烈疼痛,不能站立或行走。
(3)患髋肿胀,下肢外旋、短缩畸形明显,大粗隆处压痛、叩击痛,下肢轴向叩痛,活动障碍。
(4)对疑有骨折的患者均应拍髋部正位X线片以明确诊断和分型,特别注意小粗隆区骨折情况。若X线仍诊断不清,则需要行CT骨扫描以及三维重建。
(二)辨证分型:
1. 血瘀气滞型
临床证候:手术前及手术后早期(1-2周),患髋疼痛明显,大粗隆处可抬高隆起、局部肿胀,下肢外旋、短缩畸形明显,不敢活动,有时可伴发热、口干、便秘、尿黄等,舌质紫暗,脉弦或涩。
证候分析:外伤跌仆初期,骨折筋伤,血离经脉,瘀积不散,气血瘀阻不通,故局部肿胀,疼痛明显。骨折后肢体不能支撑,故活动不利,骨折处异常隆起畸形,患肢外旋短缩畸形。舌质紫暗,脉弦涩均为骨折初期瘀血阻滞之象。常有瘀而化热发生,故有时见发热、口干、便秘、尿黄等热象。
2. 瘀血凝滞型
临床证候:术后 3~4 周,肿胀逐渐消退,疼痛减轻,功能丧失未恢复,动则有疼痛感,拒按,舌质暗淡,脉弦细。
证候分析:术后中期,经适宜的治疗及正气抗邪的作用下,使气血瘀滞逐渐消退,故肿胀逐步消退,疼痛减轻。断骨初步连接而未坚,瘀滞虽消而未尽,营血不调,故功能未恢复,动则有疼痛拒按,舌质紫暗,脉弦细为气血仍有瘀滞之征。
3.肝肾不足型
临床病象:术后4周以上,疼痛已消,或年迈体弱,头晕目眩,腰膝酸软,颈肩活动不利,倦怠乏力,舌淡,脉细。
证候分析:骨折术后4周以上,断骨未坚,筋脉疲软,肝肾精血不足,久病损伤正气,不能上润清窍,故头晕目眩,“腰为肾之府”, “肾主骨”,肝肾精血不足,故腰膝酸软,倦怠乏力,舌淡,脉细皆为肝肾两亏精血不足之象。
(三)骨折分型
Evans分类法按骨折线部位分类:根据骨折的方向将将粗隆间骨折分为5型:
Ⅰ型为非完全性骨折,粗隆部仅大粗隆骨折,小粗隆完整;
Ⅱ型为非粉碎性骨折,无或轻度移位;
Ⅲ型为股骨颈骨折片嵌入股骨干骨折端;
Ⅳ型为骨折端分离,大部分内侧后壁缺损;
Ⅴ型为反斜行粗隆间骨折,远端骨片向内移位。
二、手术治疗方案
(一)科室特色疗法
微创手术治疗:牵引+手法复位+PFNA内固定
适用于各型不稳定性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麻醉成功后,手法拔伸牵引,屈伸收展,C型臂X线透视下复位满意后,置于骨科手术牵引床妥善,自大粗隆尖穿针,C型臂X线透视示开口处、导针位置理想,可沿导针开口扩近端插入PFNA,瞄准器指导下打入防旋螺钉及远端锁钉。微创手术治疗可有效避免对局部软组织的干扰,有利于骨折愈合,早期进行功能锻炼,缩短骨折愈合时间。
- 手术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
适用于不稳定性骨折及部分对生活质量要求高的稳定性骨折患者。
(1)钢板类固定物。主要有动力髋螺钉(DHS)、近端解剖锁定板等。
(2)股骨近端髓内固定。近年来逐渐成为内固定的主流形式。早期具有代表性的是Gamma钉,针对Gamma钉的某些不足而作了相应改造而研制成功的PFNA,扩大了手术适应症,病人可早期活动,极大地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质量和缩短了骨折愈合时间。
三.辨证施治
遵循“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的原则,我们根据股骨粗隆间骨折的本身特点,分为三期辨证治疗:早期活血化瘀,行气消肿止痛;中期去瘀生新,养营和血;后期补益肝肾,强壮筋骨。
(1)血瘀气滞型(早期1-2周):
治法:活血行气,消肿止痛
处方:桃红四物汤加味(清·吴谦《医宗金鉴》)
当归15g 赤芍12g 生地12g 川芎9g
桃仁9g 红花9g 牛膝9g 乳香6g
没药6g 苏木9g 土元6g 厚朴9g
陈皮9 木香15g 三七6g(冲服)
随证加减:痛甚,刺痛者,加蒲黄6g(包煎)、元胡9g;胸腹胀满,大便不通,舌红,苔黄厚者,去乳香、没药,加火麻仁15g,重者可加用大黄6g;尿黄涩者,加用知母9g、泽泻15g、车前子20g(包煎);食欲不振者加砂仁9g。
用法:水煎300ml,分早、晚两次温服,一日一剂。
(2)瘀血凝滞型(中期3-4周):
治法:去瘀生新,养营和血
处方:和营止痛汤加减 (清·钱潢《伤科补要》)
当归9g 川芎9g 赤芍12g 桃仁9g
乳香6g 没药6g 木瓜 9g 石斛12g
苏木9g 乌药9g 陈皮9g 川 断 12 g
随证加减:咽燥,口干渴,大便干燥,舌质光红而干,苔少或无,治用酸味敛阴生津,去乳香、没药、川断,酌情加生地12g、麦冬15g、知母12g,若肝胃不和,兼有胃脘痛涉及胸胁,每因情志不疏而加剧,噫嗳较舒等症,宜加柴胡15g、木香15g,香附12g;痞满、呕吐或伴泻利,口中干苦,粘腻,舌苔黄浊腻舌质红,脉弦或滑,加用黄连6g、半夏12g、竹茹12g。
用法:水煎300ml,分早、晚两次温服,一日一剂。
(3)肝肾不足型 (后期4-6周) :
治法:补益肝肾,强壮筋骨
处方:补肾活血汤加减 (清·钱潢《伤科补要》)
当归 12g 熟地9g 杜仲15g 红花9g
川断9g 骨碎补9g 补骨脂 12g 山萸肉 9g
独活15g 肉苁蓉9g 菟丝子15g 枸杞15g
随证加减:倦怠乏力少言,舌质淡,苔薄白,治用加党参15g白术12g、茯苓15g,若畏寒肢冷症,宜加桂枝12g、黄芪20g;踝、膝关节活动不利,刺痛,加用全蝎粉6g(冲服)。
用法:水煎300ml,分早、晚两次温服,一日一剂。
四.中医药综合治疗方法
(一)手术前治疗措施
1.冰硝散湿敷
作用:消肿止痛,活血通络
用法:自制冰硝散包于纱布包内,外敷于骨折部位,每日更换一贴,每敷半小时,休息1小时,应用至术前1天。
禁忌症:如有破损或对药物过敏者禁用。
2.骨创伤治疗仪
作用: 活血化瘀、消肿止痛
用法: 骨创伤治疗仪(中医诊疗设备)调试完毕,设置好参数,将两枚电耦置于骨折处前后侧,妥善固定后开始治疗,
每日2次,每次30分钟,可一直应用至术前。
3.口服云南白药胶囊
作用:活血祛瘀,行气消肿止痛。
用法:云南白药胶囊,每日2次,每次2粒,应用术前6-8小时。
(二)手术后治疗措施
1.骨创伤治疗仪
作用: 活血化瘀、消肿止痛
用法: 骨创伤治疗仪(中医诊疗设备)调试完毕,设置好参数,将两枚电耦置于骨折处前后侧,妥善固定后开始治疗,
每日2次,每次30分钟,每疗程7天,可用1-2疗程。
2.口服云南白药胶囊
作用:活血祛瘀,行气消肿止痛。
用法:云南白药胶囊,每日2次,每次2粒,应用术前6-8小时。
3.自制中药热奄包热敷
作用:舒筋健骨,活血通络
用法:拆线后肿胀、活动不利者,应用科室自制中药热奄包五子散加热行局部烫熨。每日 2 次,每次 30 分钟,连用 15 天。
4.骨折愈合仪+药垫
作用:消肿止痛,促进骨折愈合
用法:术后第二天更换敷料后,骨折愈合仪(中医诊疗设备)调试完毕,设置好参数,将自制药垫置于骨折处前后侧,两枚电耦对应放置,妥善固定后开始治疗,每日2次,每次30分钟,每疗程7天,可用2-3疗程。
五.功能锻练:
骨折早期:(骨折1~2周)
特点:局部疼痛,肿胀等气滞血瘀症状,骨折不稳,并发的软组织损伤需要修复。
锻炼方式:主要是做肌肉的等长收缩,以恢复肢体的原有生理功能为中心,24~48小时。用力握拳,充分伸指,反复交替进行,增强手的功能。
骨折中期:(伤后3~4周)
特点:炎症消失反应,骨痂逐步形成,骨折端已较稳定。
锻炼方式:继续肌肉收缩锻炼,在医护人员或健肢的帮助下,逐步恢复骨折部上下关节活动,由被动到主动,逐渐扩大活动范围力量。
骨折后期:(骨折临床愈合)
特点:骨折部无压痛,肌纵向叩痛,无异常活动,连续性骨痂通过骨折线,X线显示骨折部骨膜粘合。
锻炼方式:加强患肢关节的主动活动和负重锻炼,使关节迅速恢复正常活动范围和肢体的正常力量,功能锻炼不仅强调局部的锻炼,还必须坚持全身活动,以防止和减轻骨折病的发生。
六.健康宣教
根据不同的病情和病人的具体情况为病人制定健康宣教处方,指导病人选择正确的锻炼方法。首先在饮食上,一般病人受伤早期宜清淡饮食,后期选择含钙高及高蛋白食物,特别是年龄偏大的病人,糖尿病人仍选择低糖饮食;在复位初期即开始足趾及股四头肌的小范围功能活动,所谓“动静结合”;股骨粗隆间骨折骨折固定后与髋、膝关节活动密切相关,固定时间较长,易出现髋、膝关节疼痛和活动障碍,因此既要避免过早负重、过多的负重时间,又要保持关节的活动。
七.调摄护理
1.病人牵引期间注意抗凝治疗,加强肢体股四头肌等长锻炼以减轻或预防肢体肿胀,防止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
2.注意观察患者肢体有无肿胀疼痛、感觉活动受限、被动牵拉痛、血管搏动减弱或消失等症状的出现,预防骨筋膜室综合征的发生。
3.固定期间要密切观察换侧上肢血运情况,防止神经及血管压迫。
4.骨折术后4周视骨折愈合情况可双拐不负重步行锻炼。教会患者正确扶拐,患肢不能悬空,脚底要放平,切忌脚尖着地。
八.股骨粗隆间骨折疗效评价标准
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 (ZY/T001.9-94)
治愈:骨折对位满意,有连续性骨痂通过骨折线,无跛行及疼痛,能恢复正常行走、下蹲及劳动者。
好转:骨折线模糊,对位尚满意,髋内翻在25°以内,短缩畸形在2cm以内,轻度跛行及下蹲受限,能参加一般劳动及自理生活者。
未愈:骨折畸形愈合,髋内翻25°以上,患肢缩短2cm以上,或骨折不愈合,伤肢不能负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