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某某,男,42岁。2017年8月10日初诊。
主诉:反复呃逆1月余。
病史:患者诉1月前,因饮酒,过食膏粱厚味出现呃逆不止,未曾治疗。近来症状加重,经多方医治,针刺、静脉、肌注、口服中西药物无效。刻诊:呃逆频作,呃声高亢有力,头晕乏力,微有耳鸣,潮热阵作,口渴喜饮,小便略黄,大便燥而不爽,舌质淡红,苔黄少津,脉沉细稍数。
诊断:呃逆----阳明积热,壅滞气机。
治则:通腑泻热,升清降浊,缓痉止呃。
处方:白芍30克,炙甘草10克,生大黄10克,枳实15克,厚朴15克,陈皮10克,竹茹15克,生姜10克。2剂,水煎服。
二诊:诉药后肠鸣腹泻,得大便2次后,呃逆明显好转,余无异常。原方大黄改为6克,5剂,水煎服。
药尽呃逆即止,病告痊愈,半年后随访,呃逆无复发。
医案评价:此案为胃肠积热壅滞,腑气不通,升降失常,气机被遏而呃逆。暴呃频作不休,呃声高亢有力,皆为实热之象。秦老选用《伤寒论》小承气汤和芍药甘草汤加减,荡涤胃肠积热,阳明浊气下降,气机升降如常。橘皮以疏膈上郁阻之气,竹茹以疏久郁之胆火。佐以白芍、甘草和中益阴,柔肝缓急而解痉。全方共奏通腑泻热,急下存阴,和中降逆之功。
(责任编辑:admin)